同慧学校例行培训节录2017-06-06 23:54
时间:2010年11月12日,主题:成功心理学
陈老师:第二十八条(反复认为你是什么,你就会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Coco: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也是给自己增加能量,一般来说是人的一个自我认同感,他是通过别人给他认同得到,获得的心理感觉。 陈老师:那不一般的人呢? Coco:不一般的人自己给自己认同不需要别人给,自己就可以。 陈老师:什么意思总结一下。 Coco:外在的力量是不可控的,如果自己主动才是可控的,如果是比较被动的话,外在力量控制你。自我力量强大才能超过外部力量。 陈老师:总结一下!作个结尾! Coco:每天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 陈老师:刚刚Coco讲到一个问题,她谈到自信的问题,97%的人很少有自信,是靠别人给。别人给我一个认同,我就舒服得不得了了,充满干劲活力。别人打击一下就偃旗息鼓。很有趣,这也是大部分人无法获得成功的一个很大因素,核心在哪里?每当你要成功的时候,你还是在97%的那一部分里,一般来讲人都有排异反应,特别是你要积极上进的时候,你周围的环境会拉后腿,就像这里刚刚讲的一句话:“别人会说你疯了泼你冷水”,一般人可能被这冷水一泼就没有了,他强调“你要用冰水返回去!”什么意思,就是3%与97%的人一个很大的区别,像之前反复讲过的那样,自律和他律。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自律的人,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知道要得到这个东西要付出什么,需要做什么努力。因为凡有得到,你必须付出,须要一定代价,这也是能量守恒。佛法不是讲施舍,布施,你想得到很多的财富你就需要财布施,去帮助很多人,送钱出去,像很多大师一样,像净空法师南怀瑾老师,他们自己需要的钱很少,需要做什么事情,振臂一呼,钱就来了,源源不断。回到主题自律和他律,我觉得做教育的人,自律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大部分人无法达到。这也是老师很少,教书匠很多的原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工作,工作意味着有人规范你怎么做,要求你不能这样或那样做。他们抱着“打工心态”,他律就是必须依赖外部来控制,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上学期讲到《论语》中谈到“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而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高度自律的人的一种状态。跟着心里的想法和欲望,同时不会破坏社会规范。这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自由,但97%的人从心所欲就一定会逾矩,无法自我控制,而且自我心智,很多妄想,佛法所说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慢疑,五毒很多。回到成功学自律和他律,如果我们想在任何领域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同慧学校现在没有定一个作息规章,没有因为大家迟到或者请假扣钱,因为我们认为教育者一定是高度自律的人,能够很好控制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去做最好的安排,这个是规章要求不来的,也是团队能基业长青的保证,高效运转的因素。每个人都知道团队目标,大家核心使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需要做一个分工,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监督,自己主动做分工以外的事,看到不足就主动补足,这个团队才是成功的团队,这个也是成功者只和成功者在一起,这个团队就愈加成功,团队愈加成功,个人也更加成功,这就是良性循环。就俗话所说:“成功的团队人抬人,失败的团队人踩人。”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是从自信发散而来。回到自信问题上,真正的自信,不需要任何人去给。自己心中定位不变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一般人会被人所左右,有一个标准可以判断,如果遇到一件很小的事,你会有犹豫,会被人影响情绪,那你自信就不足。有没有人有其他想法。 Andy:与吸引力法则有关,觉得拥有那样的感觉,就会产生作用。 陈老师:没有说清楚,把这个观念提升一下,如果你们的想法停留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上面,也不能说错,也是你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回想一下前几次培训讲过,吸引力法则和梦想板的原理。逻辑推理,你既然要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就意味着你的潜意识并非如此,对吗?所以需要不断的暗示自己,调整自己。对于一般人来说做到这样也就够了,不过各位希望成为3%的人,那我就把3%这部分讲给大家,也是Andy刚刚没有讲清楚的这一点。不存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事实本来就如此,你就是那个人,此时此地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你已经达到了,你就是,而且我说的是真话,事实本来如此。
··· ···
Lisa:当有人说你“疯了”你就成功了。当别人说你疯了就说明你正在做别人做不到不愿做的事情。 陈老师:继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疯了”说明什麽?核心在哪里? 方蓉:对这个事情的狂热度,热情。 陈老师:没错,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此。你确实在做别人不敢做,不愿做,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是以别人无法理解的热情,因为我相信特别是年轻人。没有热情做事是做不好的。这里老师在其他场合也说过一个原则: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很难成功。要先热爱你所做的事情你才会有热情,才会做别人做不到不愿做的事情。热爱的前提是什么呢? Andy:想要成功,信念。 Lisa:人生定位,价值观吻合。 陈老师:差不多,价值观和我所做的事情吻合,我们就会由衷的热爱它,热爱它我们的能量就会最大化发展。那再往前推一步,我们要做什么呢?各位告诉我。
··· ···
明确我们的人生定位,人生使命,就是明确我们的价值观。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如“墓志铭测试”,假设你明天就要死了,你希望你的亲朋好友对你留下什么评价,而且要不假思索的写下来,把你最初的观念想法写下来,思考过后反而不真实了,加了人为的影响。把自己潜意识挖出来之后,自己再去调整它。 这是由热情,到热爱到人生定位,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有误解,因为我曾经讲到过这样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年轻人首先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有资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好像与这里这句话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想一想它们的共同点在哪? Coco: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有能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些事是自己不喜欢但必须要做的。 Andy:当你价值观稳定以后,喜欢做的事与应该做的事是一致的。 陈老师:不是这样理解,我的个人理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就很容易获得成功,这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你们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Jacky:获得成就感的事情。 Lisa:和我的价值观吻合的,能够完成我的人生使命的事情。 陈老师:这里所指你喜欢做的事是指可能你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你的人生定位,就好像我的人生定位是做教育。一个人如果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有机会去做,他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可能现在世界上大部分都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其实不能怪别人,只能怪他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宏观的,“那年轻人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有资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什么意思,就是指我们在实现这个终极目标人生使命的条件下,在这个宏观下,我们必须着手做一些具体的事,比如说教育,通过所得所思去传递思想。去影响别人,传承中国文化作一点贡献,那我们自己是不是先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去学习有关书籍,看一些书,自己去研究去琢磨很难懂的书,同时把学到的用诸己身,这个更难。这些都是必须去做的事。为什么强调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功,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无法成功的特质,会带来很多无法成功的行为习惯。人都有一个舒适区,都生活在习惯中,习惯每天走这路。这很正常,这些习惯就包含了大量让我们无法成功的习惯,不自觉,就算自觉也不想改变,这就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既然我们想去突破,我们只有改掉身上的习惯,改变就会带来痛苦,特别对年轻人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他们所说喜欢和这里老师所说的喜欢是不一样的。如你喜欢睡懒觉。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但可以理解并不代表我们要接受,同意吗?就好像我们可以理解其他人,但我自己不能接受,因为我对自己是有定位,有要求的,所以做应该做的事。这些我喜欢做的事只会把我拖向深渊。
··· ···
第一点讲讲看,都是一些很重要的原则,先从这里所举例子开始,例子比较简单。 方蓉:睡觉时放松自己。 陈老师:先谈一下完全放松,这里讲了一下放松的技巧通过说一些话自己放松。拳经里面讲“沉肩坠肘,虚灵顶劲”,睡觉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很多人睡觉醒来后和睡前感觉是一样的,就是不够放松。睡姿“吉祥卧”是最舒服的,头不要太高。
··· ···
Coco:睡前喝水,蜂蜜水和红糖水。 陈老师:生活越简单越好,蜂蜜水也可以,喝水本身,你们接触的观念是一天8杯水。我个人也是中医里的一个观念,喝水要跟着感觉走,听从身体信号,基本上身体不会骗自己,身体比大脑聪明,就是你大脑会做很多摧残身体的事情,身体比较灵敏会做出一些反应。听从这些信号,第一要听得到,第二要听得懂,第三要去这样做。所以要做到喝水,不渴不喝。水阴气寒气很重,提前喝一点。蜂蜜水喝也挺好,但是要判断出好的蜂蜜。真正的红糖是偏褐色,太红的红糖不要买。 Lisa:睡前看书。 陈老师:睡前保持充足带氧的状态,睡前可以练一下云手,充分放松是在为自己充电。吃素食消耗的能量最少。
·· ···
人生中建功立业是什么时期? Andy:20-40 陈老师:40岁之前抓紧时间奋斗,这正是应该做事的时候,告诉你们一个规律,任何领域你想要建功立业,都需要十年,一定如此(天才除外),很多企业家,前辈都有同样看法,再花十年才能发扬光大。人生规划,想玩可以,以后会有很多机会去玩,40岁以后有很多机会去玩,而且玩的质量也会很高。50岁以后就可以交班,人这时候很多看法就会比较保守,会有很多固有的成见,但是变化是世界的核心。50岁以后再开创一份事业就比较困难。一般50岁后就应该“功成名就”。所以我们知道学习到18岁、20岁去游历名山大川去访名师,经历。到30岁去创办自己的东西,奋斗到40岁有了基础,40而不惑。50岁以上就有很多人研究玄学,把主要工作交给年轻人。我们要懂得安排自己的人生节奏,该学就要学,要去增大阅历就要去。该奋斗就该奋斗,你会得到丰富圆满人生。过程即结果,结果即过程。
录音整理:COCO,录入:JAC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