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慧学校校训篇之“仁” (二)  

2017-06-06 23:52

  对人与人、人和世界的认知


 前半句,人与人是传统儒家的系统,儒家是伦理,是人伦,是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儒家是很现实的学问,讲的是人与人怎么相处,秩序是怎么安排。


 在这里我又要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刚才谈到秩序,在现代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序位——系统的序位。我们受到太多西方似是而非的观念影响,现在很多人在追求平等、自由、民主,这些在政治上很“正确”的词,不能否定,即使心里有疑问,表面也不能否定。否则就会被骂。我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古今中外,无论你怎么安排政治、经济等等制度,既使到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社会一定存在不平等,存在等级,或者叫做序位。


 从科学对自然和人的认识来看,资源是有限的。人和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利用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些资源一定要使用得有效率,既然如此,那么就会出现合乎逻辑的推理,资源为了有效率地使用,一定会集中。因为有效率运用资源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效率本身也会有差别。既然资源一定要集中,就会发现有的点(可以叫做团体,城市或者其他名称)资源比较多,有的点资源少,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资源不均的现象,也就是不平等。以个人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发现只有一种可能性可以突破这个规律,人类掌握质能变化(质量和能量之间互相转化)的奥秘,并且能大范围的运用质能变化技术,突破四维空间。但现在人类刚刚懂得一点点把质量转为能量的奥秘(如原子弹、核电站),离把能量转为质量还远得很。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方便的操作能~质转化,我想就有达成所谓共产主义的基础了吧?


 谈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特点,我们在谈人伦、谈社会学、谈思想层面,那么这些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人组织社会的方式一定是与科技有关系的,技术的不同会带来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比如说一千年前的飞鸽传书、驿马快递,一封信件从北到南可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在中华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庞大国度,必须要来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仰,这些软件可以维持王朝的向心力。因为各个地方天高皇帝远,拿应对东北大雪的做法应对海南岛的事情,一定是行不通的,而如果要等中央的决策,早就时过境迁了!所以中央只能提供一些空泛的道德训条,由信奉这些的地方官员去随机应变。所以要用道德观维持精神上的统一,再辅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但这恰恰可能是中国人适应历史、适应时代的品质!只是在如今,依靠网络、卫星、飞机、火车,能够做到相对比较同步的信息和物资的传递,决策相对比较快。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人的思想层面的发展,很多时候和技术层面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技术会带来不同的思想。当年说家书抵万金,但是现在基本上没人会写信,写电邮、发短信多方便!所以我们觉得现在人情比较淡漠。现在很多教育搞复古,其实是没有搞清楚古代人情浓重和现在人情淡漠是一个东西、一个人性的体现!


 谈到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就会看到同慧的全日制一定非常强调对科学的掌握。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跟着同慧学校一起成长,去做更大规模深层次的教育,我们要有准备,一定要了解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工程等,我们可能看不懂专业书籍,但一定要掌握这些领域的前沿信息,这些资讯有利于我们去思索当下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形态是什么样,才有可能知道要培养什么人格特质的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甚至去引领这个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技巧,而是对社会的思考,不仅仅把学问、把教育理解成研究老子说的什么意思,孔子说的什么意思,考据一个字有几种写法,而是去思考人与人以及人对世界的关系,真正的往回探索当年老子孔子的话是什么精神,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以及西方文化的源流——古罗马、古希腊对科学和哲学是怎么理解的。再看看人类社会的现实本质可能是什么样的,以及未来会如何发展?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当下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才能帮到孩子适应这个时代,引领这个时代!这是身为教育者的责任!


    “仁”字为总纲,以下十三字就是对它的诠释和展开。


  (未完待续)

                                                            Rachel据录音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