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千千劫”之“电话劫”2017-06-07 00:33
古典名著“西游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童年。书中的大唐三藏法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取到真经,回到东土度化众生。= 这个故事,传递着一个华人相信的朴素真理: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想要有越大的成果,越大的成长,就要经过越多的磨难和付出!
西游一路,师徒渡劫无数,当中竟有不少就是佛祖菩萨们带来的!让猴子好生烦恼。
这让笔者想到同慧夏令营的孩子们,不仅有快乐时光,也要面对许多困难挑战,其中不少都和父母有关,比如“电话劫”^_^
营区虽然全封闭,但同慧还是专门安排了家长们和孩子通电话的时间。一方面,有的孩子很少离开父母,确实需要父母适时“出现”一下,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家长们的感受,给家长们心理上的支持!
是的,您没看错。很多时候,家长需要孩子,甚至超过孩子需要家长!每逢“电话时间”,有的家长表现,比孩子还要糟糕,结果反过来又引动孩子的状态,您说,这不是“电话劫”,是什么?
很多年前,笔者与朋友有过一段闲聊,朋友问到孩子的称呼——对一个孩子,经常叫“宝贝”有无不妥?笔者回答是女孩多叫叫问题似不大,可至少对男孩,五岁之后,就不要叫他太多“宝贝”了!最好多称他的名字!——为何?让所有家庭成员,从潜意识上,开始准备和接受孩子的独立!
少叫他“宝贝”,而代之以称呼名字,以及与之类似的一系列行动,其潜台词是:影响孩子从只关注自己,到开始关注其它人事物;从自我需求的无限满足,到开始准备接受自我的责任;从一个附属于父母的“宝贝”,到开始准备着用自己的“大名”独立生存!
这一切的主动权在谁手中?当然在家长!
孩子离开父母,尝试着独立生活,一面在心理上不安,需要父母给予全然地接纳与关照;另一面在力量上忐忑,需要父母给予能量上的支持,与思维模式情绪模式上的引导。这对父母而言,委实是个考验。
笔者发现,与孩子通话时。有一类电话刚刚接通,就可以感受到话机那头传来浓浓的紧张、焦急、与“爱”,一开始谈的话题也全都是“你想不想我”,“你有没有被虫咬”,“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我给你准备的XX、XX与XX有没有好好用”等等这类只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孩子当然是越来越紧张“自己”,越来越脆弱。
有一类电话是孩子哭,大人陪哭;大人哭,放大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接着哭,根本无法进行稍微正常的对话。
有一类电话是,孩子在营地明明有不少成长,也能与别的孩子愉快地玩耍。可一拿起话机,话语就变成自己有多想家,有多糟糕。目的当然很明确,就是能尽快回家重新过上“舒服”的日子,不要再应付挑战。家长还不明就里,同声附和。
……
以上各种通话,所折射出孩子的行为模式,来自于哪里?当然来自孩子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的投射。糟糕的是,正是这些孩子,这些尤其需要支持的孩子,在最应该给他们力量的父母那里,却拿不到力量,只能拿到干扰,因为父母正好就是状况的根源,自己甚至都意识不到,怎么能给孩子支持?也正是这些孩子,通话过程会越来越糟糕,或者陷入死循环。在通话不得已结束后,还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跟踪干预与辅导。这便是负向反馈。
所以,情绪反应大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家长自我反省,反省我们自己做过什么?我们的家庭系统当中有些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表现?
而那些有意无意中,与孩子的连接通畅,传递给孩子的独立意识足够的家庭,通话就相对理性平和,孩子纵使会有些情绪,也能够很快调适过来,通话也就更能向着独立平衡的方向去。这就是正向反馈。
不论是“正向反馈”,还是“负向反馈”,都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都是绝好的检查家庭关系真相的机会。就看家长有没有自我审视自我调整的意愿与决心?
其实,佛家所讲的“劫”,不好不坏,无善无恶,不过就是一个不带判断、没有倾向的描述罢了。至于祂到底对人生有何影响,有何意义,不过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就像齐天大圣,渡劫五百岁,历难八十一,可谓步步惊心,可在猴子看来,不过是游戏挥洒,此劫过与不过,皆从性情,终也可成佛一般。 上一篇: 舞林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