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育的盛世危言2018-03-17 13:12
中文教育的盛世危言 拙方
中文教育的现状—中文教育的症结—中文教育的方向
每年,社会上总会有很多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争论,英语其次,数学则极少了。
私心揣度,一则是让所有人满意的东西似是难得存在的;二则,数学太专业,而国人普遍英语水平太烂(中国从小学直到大学的大跨度全民英语教育搞了35年,英语水平足敷使用的人,仍是少数,个中原因值得深究,请见笔者另文阐述),所以敢拿英语说事的人也相对较少,而拜多年来义务教育普及之功,全民识字率、知识率空前提高,能流利使用汉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空前增多,而任何一个这样的人,多少会觉得自己有些资格对自己的母语发表一些意见吧。
是的,这个现象本身,不能不说正是我们中文教育的成果。让知识得到极大普及,从少数阶层的奢侈品,变为全社会的公共品,让这个社会几乎最大数量的人,都有机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成长自我,参与社会生活,经营自己的人生!看起来,现在,似乎正是中文教育的盛世光景!
果然如此么?
中文教育的现状
一方面,经过建国后卓有成效的普及教育及义务教育工作,中国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95.1%(《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
2013年世界各国识字率地图《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
2013年世界各国识字率列表节选《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
美国的相应数据是99%。
2013年世界各国识字率列表节选《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
与之相比,中国的差距已经相当小了。再考虑到我们相当低的起步基础(民国的识字率只有10%-30%!),众多的人口,复杂的国情,能做到这个程度,做到基本上全民识字,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另一方面,语文工具的全民普及,我们可能会当然地觉得,这会带来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实际如何呢?我们来看看国民是如何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吧……
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调查组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来源:中国出版网http://www.chuban.cc/yw/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0-17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45本。
而在这有限的数量中,未成年人的8.45本,还包含大量的被动阅读,即考试用书、教辅材料等!
就整体图书阅读类型来说,少儿、励志、家教、考试等品类图书盛行,说明国民的阅读行为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人们阅读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获取心灵的自由,而是希望获得成功的捷径。
而在其他阅读范畴中,有大量国民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65.8%,其中有56.2%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而这当中,还有大量的阅读时间花在诸如微信、微博等社区交互软件,新闻资讯软件上,真正阅读电子书的比例极少。
同时,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超过64.4%的网民将“网上聊天/交友”, “看视频”, “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或“网络游戏”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只有19.5%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超过80%)的国民,把语文能力作为娱乐工具来使用!而在可怜的人均4.56本图书阅读当中,还有大部分是考试等功利化阅读!
当然,这些都是人的本能,看起来也无可厚非。但与之伴生的另一个现象,是语文工具使用中的极度浅薄化与恶俗化!
看看现在的流行用语吧。
比如经常见到的:牛逼、傻逼、逗逼。第一个词表示赞赏,第二个表示侮辱,第三个表示嘲讽、揶揄。这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类型,居然都用同一个暗示私处的字来描述!这不正说明我们词汇能力的匮乏?还偏偏要用市井骂人话,用生殖器官来描写,这不是极度的浅薄、极度的恶俗是什么?
再比如另一个典型例子:屌丝!这个词更是毫不掩饰的用生殖器来指代一个群体,甚至,许多人拿它来自称。这个词,在传统汉语里,只可能被用作恶毒的辱骂!而现在,甚至包括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都毫无障碍、毫无意识地拿它来称人、自称!骂人、骂己都没感觉!这不是国民普遍地丧失了对汉语的基本审美是什么?!而传统汉语拿来自称的词,如“鄙人、区区、小可、不才”等,有自谦、自贬,却极少自辱!这已经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
同时,这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请再看看另外一些近几年的流行用语:“然并卵,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等。 “然并卵”,意思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十动然拒”,意思是“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拒绝了对方”; “人艰不拆”,意思是“人生已如此艰难,就不要再拆穿(对方、我)了”
这些词,看起来是新时代的“成语”,却与传统汉语的成语,有着根本区别。大部分传统成语,虽然也有简缩,但语义结构紧密完整,是可以单独成意的,如“既往不咎”、“对牛弹琴”等,你既使不知道它们的出处,但对理解和使用并没有太大障碍。而这些新式词汇,你不了解原话,是根本不明白意思的。为什么?因为它们只是把原句中核心词素的第一个字提出来做了一个简单相加而已!一方面,这同样表现了国人现在中文使用能力的浅薄;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的危险信号……
我们先暂停一下,再来看看另一些我们熟悉的词: “NBA”, 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全称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全称是“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TM”,自动柜员机,全称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大家看到什么共同点没有?同样的,词汇本身没有任何含义,只是把原句中核心词素的第一个字母提出来做了一个简单相加而已。上述流行词汇的组成方式,与这些英语缩写的组成方式如出一辙!
这个危险的信号就是:现代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使用汉语的方式,和内在逻辑,正在不知不觉地英语化,拉丁化!通俗地讲,我们看起来在说汉语,其实内里是在说英语!更可能是不中不西的“四不像”语!
其实,传统汉语,有足够的用法,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如“然并卵”,可以换成“担雪塞井”、“ 炊沙作饭”,(唐·顾况《行路难》诗:“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饭岂堪食。”);“十动然拒”,换作“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晋·孙绰《碧玉词》)试试看?不仅表达一样的含义,还多了一份温美、与善良!
所以,几十年中文教育,换来的是中文的极度浅薄化、恶俗化,以及社会文化的粗鄙化,与西方化!
为什么?
中文教育的症结
你相信吗,几十年来,我们很少有真正的中文教育,只有认字教育、扫盲教育,当然,还有思想政治教育!
纵观数十年来的语文课本,脱不开“文选摘抄”的体例;离不了词句辨析、语法分析的重点。而这两者,都是以文学手法、语言技巧为导向的!
诸君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语文课,不就应该以“文字”、“文学”作为重点吗?也正因这样的观念,除了语文教学外,给中小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也充斥着各种文学作品(更要命的是以西式文学为主)!
这个根本信念,看似正确,实则大谬!
我们现有的文学、哲学、某某学等等科别观念皆是从西方而来。在人文领域,这种细分门类、条块分割的思维脉络,从来不是中华的传统!中华自古以来,纯粹的文学观、文学技法讨论从来只是附属品。我们强调“文以载道”,强调“义理”,重点在用文字传递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传递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遣词用句的技巧反是次要的事情。自古以来那些文字好的人,往往,都有另外的主要身份,文学家只不过是他们的附带属性。
传统中文教育的路线是:先开蒙,以正根本,“正心诚意”;再治经,通一家之言;方后才能出山游学,以博采众长。
孩子们五岁左右,入塾启蒙,这种私塾叫“蒙塾”,往往从诵读“弟三百千”开始(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熟读后,开始学习“四书”,加以练字描红,这个阶段,便是“正心诚意”的功夫。
这当中,塾师也会教些“诗经”、“文选”、诗词格律之类,但总归次要。《红楼梦》一书中,贾政特向宝玉老师交待“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起讲明背熟是真的。”这很能说明传统中文教育的“正统”观念。
随着孩子年龄知识渐长,就不能只是单纯诵读,而要明白经典背后的“义理”,老师一般要从“四书六经”中,挑选一部来开始逐句讲解剖析。这时,一般蒙塾的塾师已无力胜任,孩子就要入“经塾”,或跟随“经师”,来进行进一步学习。所以,古人一般会有两个重要的老师:“启蒙师”和“授业师”。唐以后的“书院”,就是典型的“经塾”,书院延聘大儒学者来任“山长”,教授的,当然是山长的“一家之言”。这份“师徒”关系的重要,一直沿袭到了现在,其实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纵观其上,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从启蒙开始,就确立一个系统,一个框架(两千年来中华的选择是儒家),先立根本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开蒙”;其后,在此系统中专精一部,丰富框架上的血肉,学人方能“立”得起来。之后,就是“海阔凭鱼跃”,你有能力博采众长,发展你自家的学说了。到后面,你破出儒家都没关系,古来以儒入佛、以儒入道的大家比比皆是啊!诸位看看,这里面,哪有“文学”什么事?!
而中国现今的中文教育,受了奇怪的西方影响,把中文传统丢个一干二净!传统启蒙,都是直接上有完整思想体系的整本书籍(如“论语”),而现在的孩子,只能看“摘抄本”(即语文课本)。课本上各样文章各家文章,都摘抄一点,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多年来对语文课本的争论,不过是摘哪一个,摘多摘少的问题,都是在一个思路里打架,根本没搞清核心!你无论摘什么,总是“摘抄本”,孩子们永远只得见“一斑”,见不到“全豹”,怎么可能悟得到此家深意?而且书中各家杂聚,哪有根本框架?(不一定非要儒家,但我们现在是哪家都没有!)孩子无所适从。老师又要求孩子领会文章思想!怎么办?不就只能“无病呻吟”、“牵强附会”、“口是心非”,和背“标准答案”了吗?!
另外,语文课大量的精力放在认词组句、语法分析这些细枝末节上。这可是传统中文教育“附带”着就让孩子们掌握的能力!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买椟还珠!你在文法技巧这个“盒子”上花再多功夫,里面的“珠子”没有,“盒子”又能有多少价值呢?
自炎帝黄帝以来,华夏大地分分合合,种族的交汇,血统的断绝,氏族的灭亡……无数次地发生!多少次改朝换代——甚至——朝代更替之间动辄长达百年的战乱——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颠覆,人口分布的旧死新生,思想观念的清洗重建——其程度和规模是西方人远远无法想象的!
朝代更迭,文人、知识分子逃不开被反复清洗的命运。家族灭绝了,学林散佚了,总有些火种,被保护在山野民间!就算火种也熄灭了,还有书在!书被烧了,还有文字文章在!任何一个读书人,即使没有老师的传授,也终有机会,从这些文字中,找回中华的道统,重新确立中华的信念——天人感应,世界大同!
所以我们把“珠子”丢了,只弄“盒子”,而“明珠”不存,“盒子”自然也弄不出什么东西!看看这百年来社会的文化:中文功力的丧失,审美能力的下降,是自然而然!
有人可能会拿诺贝尔文学奖来反驳,但遗憾的是,莫言先生,也是马尔克斯的继承者,也是用中文,写着西式的思想,所以才能有西方评委的共鸣。坦白讲,真正中国文学的精华,诸如《红楼梦》这样的书(如果我们还写得出来的话),是很难得到诺奖的!(当然,我们也无需诺奖这般晚辈的肯定。)因为祂与西方语式,完全站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西方无法全然透彻地理解!包括文学青年们热捧的王小波先生,也只是卡尔维诺与卡夫卡地再次闪光,也非中文道统!(笔者对王小波先生、莫言先生及他们的文字,充满尊敬和赞赏,这与上文的看法并无冲突。)
其实,这些例子更加说明一个可怕的现象:你盒中空空,总会吸引一些东西来填补!所以百年来,我们不由自主地对中华文化自轻自贱,对西方文明趋之若鹜,从通俗文化到精英文化,全都是盯着西方在说什么?西方做了什么?如此全社会自觉自愿,不遗余力地自我洗脑,文化上的“自我阉割”,只怕也是5000年来从未有过的!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当代教育者的使命,一眼观察着过去,一眼估测着未来。我们当如何自处?
请看下文《新教育的方向》……
拙方
|